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的宿主免疫应答和慢性炎症在肝硬化、肝癌等肝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我们对175例HCC,117例肝硬化和165例非肝硬化对照者进行了长期乙肝病毒感染的前瞻性队列研究。采用多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典型判别分析(CDA)方法,对发生肝硬化者与正常人及HCC与肝硬化患者的102个指标进行比较。采用左一出交叉验证法生成接收机操作特性曲线,比较各标记组的预测能力。经多变量调整后,HGF(Q4v1OR:3.74;p-趋势=0.0001)、SLAMF 1(Q4v1OR:4.07;p-趋势=0.0001)、CSF 1(Q4v1OR:3.00;p-趋势=0.002)、UPA(Q4v1OR:3.36;p-趋势=0.002)、IL-8(Q4v1OR:2.83;p-趋势=0.004)和OPG(Q4v1OR:2.44;p-趋势=0.005)均与肝硬化发展相关,这些指标预测肝硬化的准确率为69%。CDA分析确定了一个能够预测肝硬化发展的9个标记模型,准确率为79%。HCC组与肝硬化组无明显差异(P>0.05)。在这项研究中,我们评估了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肝脏疾病的免疫标记物.在必要的验证中,这些发现强调了免疫过程在乙肝相关肝硬化中的重要性.
尽管肝脏疾病的风险有所增加,但大多数HBV感染者并没有发展成肝硬化或肝癌。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随后的疾病的自然史仍有待充分阐明,这既受病毒(HBVdna水平、基因型和突变模式)又受宿主特定因素(年龄、性别、遗传多态性和免疫状态)的影响。宿主免疫反应在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易感性中起着关键作用;5-10%的急性乙肝病毒感染成人由于适应性免疫反应不足而未能清除病毒并发展为慢性疾病。4
血清学标记被评定为分类变量,并按以下方式分组:对于在≥中可检测到的标记,75%的对照者根据检测极限(LLOD)以上的值创建四分位数,LLOD处的四分位数分配到最低四分位数。对于在50-75%的对照组中可以检测到的标记,创建了四个类别,LLOD的参与者被分配到最低的四分位数,其余的被划分为梯田。对于25%-50%的对照组中可检测到的标记物,在LLOD以样本组成的样本组成了最低的畸胎层,其余两类是根据LLOD之上的中间分裂值计算出来的。最后,对于在<25%的人群中可检测到的标记,在LLOD以上的标记的基础上创建了二进制编码。
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慢性HBV相关性肝病个体分类循环免疫标志物与分期的关系,具体而言:肝硬化患者与对照组比较,HCC患者与肝硬化患者比较。之前已经描述过这些标记与HCC与对照之间的关联。16
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对个体标记物进行评估,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有6种蛋白与肝硬化呈正相关。与对照组相比,肝硬化患者在基线时信号淋巴细胞活化分子1(SLAMF 1)水平升高的可能性是对照组的4倍(OR)。
这是第一项研究,我们的知识,以评估广泛的免疫标记物,因为他们与肝硬化的发展,在前瞻性观察队列的乙肝病毒感染的参与者。在此,我们发现6个单独的蛋白(HGF,SLAMF,CSF 1,uPA,IL-8,OPG)与肝硬化的发生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些标记在收集样本后7年内发展为肝硬化的个体中具有特别强的相关性。这些免疫标记物与HCC之间缺乏联系,提示这些标记物可能影响HBV感染者的肝硬化,而不是进一步发展为HCC。与单纯的临床/人口学变量相比,六个指标的加入使肝硬化发展的可预测性提高了约6%(63%比69%)。除了单独评估这些标记物外,我们还评估了一种标志物的组合是否能很好地区分那些患有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人,他们会继续发展为肝硬化,而那些没有这样的人。该分析确定了一个由Ang、IGFBP 3、SERPINA 5、CCL 11、CXCL 11、CXCL 9、HGF、SLAMF 1和STAMBP组成的9个蛋白组,除临床/人口学变量外,还能在交叉验证模型中预测肝硬化的发展,准确率为79%。
这项研究的一个主要优势是表明-HBV是一项特征良好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来评估慢性HBV感染者的免疫标记物与肝硬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然而,这项研究确实有一些局限性。有可能有错误分类的倾向,因为肝硬化是在九九年后才与台湾健康保险资料库的资料连结诊断出来的,所以九一至九九年有可能出现肝硬化低诊断的情况。然而,队列参与者每6-12个月接受一次腹部超声检查,即使与保险数据库没有联系,也大大降低了诊断不足的风险。此外,我们没有使用抗乙肝病毒疗法的数据,这可能会掩盖协会;然而,抗病毒治疗直到2003年才得到台湾全民医疗系统的补偿,该系统涵盖了大部分研究期间,2003年之后,只有在严格的标准下才向高危患者提供抗病毒治疗。最后,由于样本数量有限,在分层分析中,血清标志物与疾病之间的分析可能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