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内毒素
在自然界,细菌属微生物中原核生物,根据细菌对革兰氏染色法的反应,可分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这种区别主要是与细胞壁的结构性质有关。
这种毒素可归纳为两类:一类称外毒素(Exotoxin),它是细菌的代谢产物,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经常不断地向菌体外分泌这些毒素,一旦细菌死亡、解体,毒素也不再产生,这些毒素的主要成份是复合蛋白,对光、热、酸、碱都很不稳定。
另一类称内毒素(Endotoxin),它是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外壁层上的特有结构,革兰氏阳性菌则无,它在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并不分泌到介质中,也不能从外壁层上自然脱落,它不是细菌的代谢产物,当细菌死亡解体后,才显示出一系列的内毒素生物活性。
1、细菌内毒素化学组成
细菌内毒素(Endotoxin)是G-菌细胞壁层上的特有结构,内毒素为外源性致热原,它可激活性粒细胞,使之释放出一种内源性热原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
到目前为止,我们知道细菌内毒素作为G-菌细胞壁外表层结构的一部分脂多糖主要是由多糖O抗原,核心多糖和类脂A三部分组成。类脂A位于最外层。多糖抗原向外由若干个低聚糖的重复单位组成的多糖链,具有特异性,核心多糖分为内核心及外核心,外核心由数种单糖,包括葡萄糖、半乳糖、乙酰氨基葡萄糖等组成。内核心含有庚糖及特殊的KDO(3-脱氧-D-甘露糖-辛酮糖)。KDO以耐酸的酮糖键与类脂A的氨基葡萄糖连接。所有G-菌都有此结构。类脂A是以脂化的葡萄糖胺二糖为单位,通过焦磷酸键组成的一种独特的糖脂化合物,具有致热作用,是革兰氏阴性细菌内毒素的毒性成分。
·脂多糖结构
·类脂A结构
2、细菌内毒素的生物活性
(1)、致热性
(2)、致死毒性
(3)、白细胞减少
(4)、降低血压、休克
(5)、激活凝血系统
(6)、诱导对内毒素的耐受性
(7)、鲎血细胞溶解物的凝集
(8)、诱导抗感染的非特异抵抗力
(9)、肿瘤细胞坏死作用
|